自2024年下半年起,医疗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
全国多地陆续出现定点医药机构与医保协议“解绑”的情况,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 |
这些医药机构脱离医保体系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未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被依规终止合作;
有的则是从自身长远发展战略出发,主动突破传统模式,探寻全新的发展路径,而这背后正是医疗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辽宁省营口市率先公布了15家主动与医保协议“告别”的医药机构名单,成为行业焦点。
?禹城市医疗保险事业中心发布消息,1家私立口腔医院主动递交解除医保服务协议的申请。
?吉林省医保局通报153家定点医药机构结束与医保的合作关系,其中104家因未达到规范要求被终止协议,49家则是基于自身战略布局主动退出。
?内蒙古通辽市医保局透露当地已有114家医药机构解除医保协议,
?天津公布了22家机构终止医保协议的消息。
以长春为例,长春义善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东岭街连锁店、长春吉医风湿病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均申请解除医保协议。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等地也有众多诊所、药房等医药机构脱离医保体系。
深入分析多地发布的公告内容,医药机构解除医保协议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部分机构因自身经营策略调整、业务方向转变,经审慎评估后选择不再续签协议;
二是有些机构在合作过程中未充分履行约定条款,不得不终止与医保的合作;
三是一些药店从自身特色发展、精准定位出发,主动申请脱离医保体系。
面对这股医药机构与医保“解绑”的浪潮,人们不禁产生疑问:这种现象会成为未来医疗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吗?
从民生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高达13.34亿,覆盖率超过95%。这充分彰显了医保在医疗市场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其在医疗支付领域的主导作用难以被轻易撼动。
对于民营医院而言,如果完全放弃医保,转而开拓商业保险市场,需要跨越受众群体重新培育、赔付机制深度磨合、市场信任逐步建立等重重难关。
变革既已发生,那些已经解除医保协议,或者计划脱离医保体系的民营医院,面临着如何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合法合规经营是民营医院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
在医保大数据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下,医疗服务行为如同在“聚光灯”下进行,每一笔诊疗记录、每一项收费明细都清晰可查。一旦诊疗过程与医保收费出现偏差,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因此,民营医院必须建立全方位、规范化、透明化的运营管理机制,从患者接诊、诊疗方案制定,到医疗服务实施、费用结算,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确保经得起检验,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且监管日益严格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
探索差异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是民营医院突破困境、实现突围的重要方向。
如今不少投资人在选择投资民营医疗机构时,更倾向于布局那些不依赖医保的专科项目。一方面,医保支付所涵盖的项目存在一定局限性,且支付标准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医保资金在流转过程中面临一定压力,支付周期不够稳定。
而自费医疗与高端专科服务领域,凭借精准的客户群体定位、较强的消费能力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深圳、上海等城市已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端专科医疗领域,引导民营医院朝着品牌化、连锁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在整形美容、辅助生殖、健康体检、高端牙科、康复中心、月子中心等细分领域,民营机构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优质的服务品质和强大的消费能力,正逐步成为民营医院转型发展的全新引擎,为医疗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笔者看来,部分医药机构与医保 “解绑” 现象,是医疗行业顺应市场规律的自我革新,也是从依赖医保政策向精细化运营模式的转变。
只有各方协同合作,才能保障医疗行业在变革中稳健发展,为民众提供更优质多元的医疗服务。 |
对主动脱离的机构而言,虽面临失去医保引流的挑战,但也获得摆脱规则束缚、探索特色发展路径的机遇,可深耕细分领域塑造品牌。
从患者角度,这一变化促使他们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来理性选择医疗服务,推动行业服务水平提升和市场良性竞争。
医保部门则应借此优化基金使用效率与监管机制,精准配置资源并打击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