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欢迎点击上方「Pubpeer」↑关注我们!
2008 年,中国科学院多个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Detection of Trace Hg2+ via Induced Circular Dichroism of DNA Wrapped Aroun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该研究主要由来自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及化学研究所的薛云高、邢更妹、杨艳联等科研人员完成。
此研究的主要成果是通过单壁碳纳米管缠绕 DNA 诱导的圆二色性来检测痕量 Hg2+。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为痕量汞离子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等领域对汞污染的精准检测,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带来积极影响。
文章发表后引发网友关注。诚信专家 Elisabeth M Bik 留言表达了对图 S3 的担忧,指出粉色框内的图 S3 - 1(0nM Hg)和 S3 - 2(187 nM Hg)似乎有重叠。没有变化。针对这一疑问,Xueyun Gao 进行了回应,详细解释了滴定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说明了 AFM 观测中出现部分变化、部分未变化现象的原因。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痕量 Hg2 + 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801793k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994EFA1D991A1488B677C8CB07F222#0
来源:公众号pubpeer原创,文章涉及作者姓名都为音译名字;转载贴子请注明出处,若没注明pubpeer公众号出处,构成侵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Pubpeer,专注科研工作者。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本号,回复2025,微信ID:BikElisabeth 或邮箱:Pubpeer@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