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Frontline
科研前线
2025 年开年以来,中国科研人员在多篇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中,频繁被曝出图片重复使用问题,涉及Nature、Nature 子刊及Cell 子刊等顶级期刊。从四川大学到清华大学的多篇论文中,均发现了实验图片重复使用的情况,引发学术广泛关注。这不仅暴露了科研数据管理中的疏漏,也反映了图片筛查技术的局限性。
2023年,来自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Chen Yang(第一作者)、Xuefeng Guo(通讯作者)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Kendall N. Houk和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Yonatan Dubi等学者,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发表了一篇题为《通过单分子观测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实时监测反应立体化学》(Real-time monitoring of reaction stereochemistry through single-molecule observations of chirality-induced spin selectivit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旨在探索手性分子在电学信号中的动态行为,提出了一种通过单分子结实时监测化学反应立体构型变化的新方法。作者利用高精度电学测量技术,观测到分子手性变化导致的电流信号波动,并声称能够区分不同温度下的分子构象转换。研究结合实验与理论计算,试图为手性分子在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提供新见解。然而,论文中的关键数据(如补充图47)被质疑存在人为篡改痕迹,引发学术界广泛争议。
2025年4月,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家Jan M. Van Ruitenbeek在PubPeer发表评论,指出该研究存在严重的数据问题:
补充图47中,不同温度下的电流-时间曲线噪声模式完全一致(通过像素级比对证实),而理论上独立实验的数据不应呈现此种重复。
作者解释为“数据量过大导致绘图失真”,但评论者通过动画叠加和统计分析(概率低至10?12?)证明数据不可能是自然生成。
其他问题包括:
图4中声称的“高时间分辨率”数据实际采样率与普通数据相同(200 Hz);
关键电流跃迁数值(如5.0、3.0、1.5 nA)呈现人为取整嫌疑。
Elisabeth Bik(学术打假专家)进一步指出,数据造假迹象明显,可能是通过图像编辑软件(如Photoshop)复制并位移原始数据段伪造结果。尽管作者在回复中提供了局部放大图辩解,但未公开原始数据,未能消除质疑。目前,该论文的结论可靠性受到严重挑战,相关争议仍在持续。
附图:
注:公众号所有推文信源,均来源于pubpeer、For Better Science等网站公开质疑以及部分粉丝投稿。科研鸭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主动查重论文并去pubpeer上质疑。
往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