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Brasiliscincus agilis在pubpeer上提出质疑:
这篇发表在《细胞代谢》上的论文声称,它揭示了Erbin缺乏的血小板表现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失调和血小板-B细胞串扰改变的关键机制,从而导致结肠癌肺转移。该研究主要基于小鼠模型的肺转移和B细胞中PD1表达的分析。然而,纳入重复小鼠实验的标准似乎并不一致。此外,Western blot数据的差异以及Co-IP和泛素化实验的成像结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缺乏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引发了人们对研究结果准确性的担忧。因此,我对血小板在B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活性中的作用以及PD1降解与其所提出的机制的相关性感到担忧。
#1小鼠实验的重复
作者通过给小鼠静脉注射肿瘤细胞来研究肺转移。为了进行全面的分析,必须纳入整个实验组,尤其是在考虑肿瘤数量和重量的情况下。然而,在整篇文章中,作者在相同的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数量的小鼠。例如,在比较Erbin基因敲除条件下的肿瘤转移(主要论文,图2)、Erbin-KO小鼠血小板移植的影响(图3)、B细胞移植的影响(图4)以及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的活性(图6)时,样本量差异很大。这种不一致性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尤其是因为有些实验组只包含两只小鼠,这可能会导致偏差(如图4所示)。作者能否解释一下他们分析原始数据的方法?为什么在同一实验中,有些样本被纳入,而其他样本则被省略?
例如,在分析肿瘤数量时,纳入了5只野生型小鼠,而分析肺重量时仅使用了4只小鼠。
图2. 血小板/巨核细胞中Erbin敲除可抑制小鼠CRC肺转移,并通过下调PD1/PDL1促进血小板和CCR10+CD138+B细胞在肺中聚集。
在分析不同免疫细胞比例时,WT组(n=2)样本量极小。样本组在显示不同参数时,样本量大小有所差异(穿孔素+细胞,n=3;干扰素γ+细胞,n=4)。
图4. 通过移植Erbin cKO小鼠分离的B细胞进行过继细胞转移疗法(ACT),成功抑制了小鼠CRC肺转移和T细胞耗竭。
作者在分析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的活性时,样本数量有所不同。有些情况下是三个样本,有些情况下是四个样本。
图6. Acar通过H3K27ac表观遗传地促进B细胞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的活性和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并促进E3连接酶FBXO38的乙酰化,从而泛素化并降解PD1蛋白。
#2 PD1泛素化检测
作者对PD1进行了泛素化实验,发现PLC促进小鼠B细胞中PD1的泛素化(主要论文,第11页)。PD1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5 kDa。然而,PD1泛素化的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可能未检测到正确的条带(主要论文,图6P)。泛素化条带出现在膜的下部,这意味着PD1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蛋白质。如果我的理解正确,作者可能提供了一张过度曝光的图像,其中包含了抗体的重链(约55 kDa)和轻链(约25 kDa)。作者能否提供一张曝光时间更短的膜来解决我的问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6. Acar表观遗传上通过H3K27ac促进B细胞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的活性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并促进E3连接酶FBXO38乙酰化,从而泛素化降解PD1蛋白。
#3缺少未裁剪的西部闪电图像
一些作为补充材料提供的原始Western blot图像并非来自未裁剪的膜,因此很难确定显示的条带是否正确。例如,某些蛋白质(例如Erbin)会显示多个条带。 最相关的图片和补充图像是图1和S2。
#4数据不一致和未裁剪图像缺失
作者声称PLC增强了FBXO38的乙酰化,并促进了FBXO38与B细胞中的PD1结合(主要论文,第11页)。然而,在PLC作用下,FBXO38的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在图6R中,总蛋白水平保持不变,而在图6S和6T中则显示显著增加。此外,FBXO38的Western印迹条带看起来不一致(见橙色矩形)。作者能否解释为什么在同一实验中FBXO38的检测结果会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乙酰化 FBXO38(内源性)和共沉淀蛋白(内源性 FBXO38 和 PD1,红色矩形框)的含量异常高。通常情况下,共沉淀蛋白的含量很少,但这些条带比沉淀蛋白更明显。作者能否解释一下相关实验中这种相互作用蛋白意外富集的情况?
此外,我注意到原始未裁剪的图像再次丢失了。
还有另一个数据不一致的例子(图 S2 和 S7)。图 S2 中的蛋白质印迹条带清晰可见,而图 S7 中的条带却很模糊。很难相信两者检测到的是来自血小板裂解液的同一种蛋白质。在野生型和 Erbin-/- 组之间检测 Erbin 时,蛋白质大小也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能否解释这种不一致?
#5 IgG 免疫沉淀对照
免疫沉淀结果中,IgG对照对应的泳道完全空白。作者能否提供详细的轻链和重链去除方法?
我对作者们正在研究的肿瘤免疫非常感兴趣,希望他们能提供可靠且令人信服的数据。作者能否提供详细信息来解答我对这些结果的疑虑?
2024年10月Cobaea flava在pubpeer上提出质疑:
作者声称,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发肿瘤部位相比,肺转移瘤中 CD42b+ 或 CD8+ T 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图 1E 和 1F)。然而,代表性图像并未显示肺转移瘤中 CD42 细胞(红色显示)的显著增加;相反,它表明了相反的情况。
免疫印迹数据存在很大问题;抗体特异性不足,难以准确识别目标条带。因此,结果缺乏说服力。此外,难以理解存在不表达EGFR的正常样本(图1H),因为这似乎与现有文献结果不一致(doi: 10.3390/biom14010038. doi: 10.4049/jimmunol.1800124.)。
作者指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D42b+ 和 CD79a+ 细胞主要位于肺转移瘤的癌周区域,且 cKO 小鼠的 CD42b+ 和 CD79a+ 细胞水平显著高于 WT 小鼠(图 2M 和 2N)。” 然而,图像质量较差,难以区分转移区和癌周区域。此外,CD42 似乎表现出非特异性染色(红色圆圈所示)。
热图(图 6C)基于转录组分析,显示了从野生型 (WT) 小鼠分离的 B 细胞(WT B 细胞)和经 PLC 处理的 WT B 细胞(Acar-PLC)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每组 n = 3)。然而,热图仅显示了每组两个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那么其他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情况如何呢?
我并不确信FBXO38的乙酰化作用如建议的那样明显,也不认为Acar-PLC处理能够如此强烈地增强PD-1和FBXO3之间的相互作用(图6S和6T)。值得注意的是,输入样本中FBXO38的表达水平差异很大,并且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缺乏一致性(图6R-T)。此外,作者无法提供原始数据中未切割的凝胶。
2025年3月Notharchus macrorhynchos在pubpeer上提出质疑:
我们发现本研究中呈现的图(图 1E,描绘了 CRC 患者的原发性肿瘤)与本研究中的图(补充图 S1H,说明了 CRC 患者的肺转移)之间存在意外的重叠(请参阅下面附图)。
2025年3月Haplopseustis erythrias在pubpeer上提出质疑:
这篇文章存在诸多问题,令人对其真实性产生严重怀疑。仔细阅读论文后,我还发现样本的随机使用存在问题。如下图所示,
**来自不同实验的图像显示切片源自同一组织。 **
2025年4月Haplopseustis erythrias在pubpeer上提出质疑:
通过评估本文的原始数据,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数字。这些不同样本的测量数据显示出惊人的相似尾数。我用相同的颜色标记了相似的尾数以供参考;请参见下图。请问作者能否解释一下?
[主持人:整数除以 9、90、900 或 9000 的平均值……??]
信息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232736/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F3F72BD66468A6D288BED2F189FBFC#
免责声明:
本文所涉及的人名、单位等中文名均为音译,或任何论文相关信息均来自公开的学术网站和相关资料。力求内容准确可靠,但无法对其完整性、真实性或时效性作出绝对保证,仅供学术参考。如发现内容存在问题或有纰漏之处,请及通过私信联系我们(QQ: 3926830335),以便及时核实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