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回顾
此前本号对浙江大学医学院课题组发表在《Protein & Cell》的论文
《RADICAL: a rationally designed ion channel activated by ligand for chemogenetics》
(Protein Cell, 2025, 16:136–142, DOI: https://doi.org/10.1093/procel/pwae048)
提出质疑,指出其Figure 1H(I846F突变体)与Figure 1P(I846F-I985K双突变体)在不同CHXOL处理浓度条件下,钙成像图高度相似,疑似存在图像重复或数据展示不规范的问题。
二、作者回应
通讯作者杨帆教授回应称:
图像确实是同一批细胞在不同CHXOL浓度下连续拍摄所得;
目的是为了排除细胞间表达水平差异,观察同一细胞荧光强度变化;
因此图像形态无变化是正常现象;
表示质疑者误解了钙成像数据;
并声明可提供原始成像数据备查。
三、对作者回应的详细评析
实验设计层面
使用同一批细胞连续加不同浓度药物,可减少细胞个体差异,在一定技术场景下是合理的(特别是针对微小信号变化的成像实验)。
但标准剂量反应实验(dose-response experiment)要求独立样本、单独处理,以严格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因连续刺激引发的累积效应、细胞疲劳或钙稳态破坏。
连续加药虽然快捷,但科学上引入了潜在系统性偏差,需要通过额外控制实验加以验证。
数据展示与科研规范层面
无论实验设计为何,科研展示必须清晰、透明、准确。
该论文正文与图注未明确注明使用同一批细胞连续加药的处理方式,导致读者有充分理由误解为独立实验组。
这种隐含重要实验流程差异但未说明的做法,属于展示不规范,损害了数据解读的完整性和信任基础。
数据可追溯性层面
作者表示原始数据可供检查,符合数据可追溯原则,这是积极态度。
然而,单纯事后解释不足以弥补发表时数据展示不透明的问题,仍需正式在论文平台予以补充和澄清。
四、总结
?? 作者的实验设计在特定技术背景下可以成立,但存在潜在偏差,不可直接等同于独立样本剂量效应实验。
?? 论文在实验设计披露和数据展示上存在严重不规范,属于科研出版规范瑕疵。
?? 科学可以有不同方法,但科研诚信要求:任何关键实验设计差异必须在论文中明确、准确披露,而非事后解释补救呢。
五、建议
作者应提供原始钙成像全流程数据,供同行独立核查。
应向期刊提交正式勘误(Corrigendum),在文章正文和图注中明确补充实验处理说明,消除可能误导。
后续科研出版中,必须加强对实验设计透明性、数据展示规范性的重视,确保学术交流的清晰与可信。
六、事件意义
本事件提醒我们:
在科研中,严谨实验设计与规范数据展示同等重要。
任何隐含关键信息不披露,即便实验本身无恶意伪造,也可能破坏科研交流的基础信任。
尊重实验,尊重同行,尊重科学。
这是科研的底线,也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必须时刻警醒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