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术抄袭问题再度引发关注。2025 年 4 月 14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宣布,对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焦某展开调查。焦某曾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其与导师在 2023 年发表于核心学术期刊《学习与探索》的论文,被指涉嫌大量抄袭一篇日本论文,在结构和概念上有显著相似之处,部分内容疑似直接从日语翻译成中文。此外,据荔枝新闻报道,焦某的硕士论文以及发表于核心期刊《法学》的另一篇论文,被曝抄袭了台湾地区两所大学教授的作品,标题几乎相同,仅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区别。
此前一周,据界面新闻报道,广东华南师范大学两名学者被指控大量翻译、抄袭 2018 年一位知名国际法学者的英文论文,并于 2024 年发表在核心期刊《开放时代》上。该期刊随后声明该论文涉嫌全文抄袭并决定撤稿,学校也确认学术不端行为并承诺采取严厉措施。
再往前,3 月份,西安交通大学声明,该校一名副教授在另一所院校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时,涉嫌几乎逐字抄袭一篇英文论文。调查确认指控后,学校解除了该教授的聘用。
学术出版专业人士指出,缺乏有效的跨语言抄袭检测技术是这类问题的根源,现有抄袭检测系统因未纳入其他语言数据库而效果不佳。即便检测出抄袭,海外出版商也仅能撤稿和标记涉事学者,难以防止再次发生。国际学术出版商工作人员向《中国青年报》表示,主要学术出版商数据库未互联,一家标记问题学者,其他家可能并不知晓。有建议称,学术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开发有效的跨语言抄袭检测软件,并进一步加强学术监督机制,使评审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4/16/WS67ff94d0a3104d9fd381fb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