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资讯
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Inorganica Chimica Acta》上的一篇食管癌治疗研究论文陷入了学术争议,被质疑存在数据造假。评论者指出,该论文中涉及的Cu(II)配合物结构可能存在伪造的嫌疑。
论文信息
论文标题:
《Copper complex@Paclitaxel: A new dualfunctional fluorescentresponsive composite material and treatment on esophageal cancer cells》
铜配合物@紫杉醇:一种新型双功能荧光响应复合材料及其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
第一作者:朱培琳(浙江省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陈诚(浙江省人民医院)
第一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胸外科
质疑内容
2025年4月,学术评论人Sylvain Bernès在公开平台上详细阐述了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造假行为,并以该研究中的Cu(II)配合物结构为例,逐步分析了其疑点。
1. 关于Cu(II)配合物结构的警示信号:
该Cu(II)配合物结构数据已提交至CCDC(编号2165406 / VUDJEN),但结构因子(structure factors)未提供。考虑到论文发表已超过一年,这种情况本身就非常值得怀疑。
2. 晶体结构数据库(CSD)检索结果:
在CSD中使用晶胞参数进行检索时,发现一个几乎相同的化合物,其金属中心为Zn(II),早在2021年已发表于《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编号CCDC2040743 / EVORUF)。两者的晶胞参数虽不同,但非常相似。
3. 两个Cif文件的对比:
两个晶体的尺寸完全一致,失序三唑环的占据比、精修参数等也完全相同。这些一致性难以用“巧合”来解释。
Cu(II)结构的实验参数,如反射数、R值等,均与Zn(II)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可能是通过修改Zn(II)结构伪造所得。
4. 伪造过程可能的复现步骤:
评论者详细描述了如何基于Zn(II)结构,通过修改晶胞参数、降低数据分辨率等方法,伪造出类似的Cu(II)结构数据。这种步骤清晰、可操作,显示出造假行为的可能性。
5. 疑似改写的结构描述:
论文对结构部分的描述可能是基于Zn(II)的参数粗略改写而成。例如,“三角双锥配位构型”被改写为“三角双锥配位骨架”,但几何参数如Zn—N和Cu—N键长完全一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__参考链接
__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094CE5A732B855E80619BD0D3B6EE7#0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转载的信息来源于 PubPeer、Pubmed及相关期刊,涉及的人名、单位均为音译。对于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及时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我们提交书面权利通知及详细侵权情况,我们将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若您有任何建议,欢迎随时与客服联系。
第三方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