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2022年,烟台大学药学院的研究团队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由陈大全(Daquan Chen)教授领导的团队在《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Construction of bionanoparticles based on Angelica polysaccharid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成员包括Yanguo Su、Chunjing Guo、Qiang Chen、Huimin Guo、Jinqiu Wang、Kaihang Mu和陈大全博士(Daquan Chen)。
仅两个月后,陈大全教授和Chunjing Guo博士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发布了另一篇题为“Novel multifunctional bionanoparticles modified with sialic acid for stroke treatment”的论文。这两篇研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
图像重复和数据矛盾
论文一:
在第一篇论文中,图9c被指出存在重复使用的问题。此外,AOE纳米粒子的粒径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报告中存在数据矛盾。DLS显示的流体力学直径为170纳米(图2g),然而TEM显示的粒径分别为255、233、242和215纳米。设备截图的低分辨率使得标签难以辨认。
作者回应:
陈教授在回应中表示,感谢对其研究的关注,并承认图9c确实存在误用图像的情况。他们已联系期刊编辑部提交更正,并提供了原始数据。对纳米粒子粒径的进一步检查确认了AOE@TMP纳米粒子的粒径在167至170纳米之间。
论文二:
在第二篇论文中,图8被指重复使用,其中同一图像用于表示不同条件。SAOR@Cur和MSAOR@Cur的尺寸在TEM和DLS报告中也存在矛盾。DLS显示SAOR@Cur的直径约为150 nm,MSAOR@Cur约为170 nm,而TEM图像显示SAOR@Cur的物理直径在170至180 nm之间,MSAOR@Cur约为30 nm。
作者回应:
针对图8的质疑,研究团队立即审查了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记录,并确认了图像滥用问题。作者承认在TEM图像中未提供必要的比例尺说明,已联系编辑部进行更正。
共同问题与争议
两篇论文的相似性引发了学术界的进一步质疑。两篇论文不仅在方法学、技术、数据呈现方式上高度相似,甚至部分文本内容也显得雷同。两篇研究都采用相同路线制备药物包封在内核中的两亲性纳米粒子,旨在治疗缺血性卒中。
消息来源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754F9A1A96E0E403EE2C5BD21E984E#3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9B0D1D0775630676B6241676AF9015#3
声明 若认为本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积极投稿营造良好科研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