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只是采取直接画框而没有中间过程的检测方式,很可能没有任何检测系统,而是直接购买了极具性价比的iFigures系统(其他公司不好意思展示出检测过程)或直接搬运Pubpeer网站/诚信科研/iPubpeers公众号,读者注意辨别号称具有”李鬼样“的检测系统,免得受骗上当。iFigures解决了图片检测的卡脖子问题,打破了国外图片检测系统长期及反复针对中国学者图片使用的困局。另外,由于新技术取代老技术的过程,会使国外的检测系统失去中国市场,这会严重冲击国内的代理商,读者需要提防任何可能的谣言。在2025年,诚信科研开发了天眼系统(以iFigures为基础),重点跟踪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如果出现图片重复使用,会自动预警。另外,诚信科研建议,由于图片太多,人眼是不可靠的,需要靠谱的检测系统(如iFigures)规避掉潜在的重复图片。据iPubpeers了解,某团队用了iFigures系统,文章(刚发表的Nature大子刊)超过1000张图片,没有任何图片重复使用。
另外,某Twin及某瞳等2个系统出现严重漏查,iFigures表现更优秀(点击阅读)!使用国外某Twin[还有国内的衍生版某Twin及某瞳(点击阅读)]检测系统是需要学者将数据(很多都是原始数据)给对方检测公司,有极高的数据泄露风险。iFigures是一个软件(单机版),由学者自己操作检测图片,不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iFigures(效率高,平均单次价格不超过200元,每次查重图片数量不限,安全性及保密性最强)能更好地检测出更多的重复图片。国外检测系统某Twin及国内Figcheck检测Nature Communications文章,漏检率达到80%(点击阅读),另外需要将数据给到对方检测公司,有极大风险泄露数据的风险;广大学者学者需要选用靠谱的检测系统(比如iFigures),减少学术声誉的损害。国内Figcheck检测已经发表的高水平文章文章,漏检率达到80%(点击阅读);诚信科研编辑部也希望学者能用上靠谱的检测系统(比如iFigures),在未来2年内,将图片重复率降低90%,同时降低由于图片重复使用而导致的撤稿。欢迎各位老师扫描下方的任何一个微信二维码,咨询客服了解详细内容:
编者按:
编者按:该怎么使用iFigures/iProteins核查全球任何学者的图片重复使用呢?诚信科研就以复旦大学Mao Ying作为例子,阐述怎么筛选学者(自身)的文章。
[1]首先通过过Pubmed/WOS,获取Mao Ying发表的所有研究性文章(排除掉临床类的文章)(通过学者自身的隶属单位及作者信息),共计141篇文章(可能有遗漏;对于特定的文章按序号进行编号,方便后续的文章间图片重复使用的检测);[2]使用特定的切图软件,获取特定学者的所有文章的图片;Mao Ying共计141篇研究性文章(可能有遗漏),共计获取5747张图片(估计耗1天);[3]将切好的图片按类型进行分类(如按蛋白印迹,HE染色,细胞迁移及侵袭,细胞克隆,电镜等);[4]使用iFigures按分类,检测各类型(蛋白印迹除外)的图片,使用iProteins检测蛋白印迹(估计耗时1天;大约是总共检测5次左右,平均每次检测费用是100元,共计花费500元,平均每张图片价格是0.09元);[5]得到Mao Ying文章内及文章间的潜在图片重复(超过20篇文章涉嫌文章内及文章间图片重复使用);[6]根据绿线的指示方向,标出潜在的不合理图片重复。诚信科研也是希望各个学者通过使用iFigures/iProteins,核查自己先前的文章,及时发现自身潜在的问题并进行更正。对于年轻学者自身的文章,由于数量比较少,结果出来会更快。另外,对于其他系统为什么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主要原因如下:[1]依赖单一算法(如像素匹配);
[2]漏检率高(如FigCheck、Imagetwin及衍生系统漏检率超过80%);
[3]无法识别翻转、镜像、抠图等操纵后的图像;
[4]对于单次检测图片数量有限制,无法形成“库”的比对;
[5]检测费用高;
[6]需将数据给到检测公司,有极高的数据泄露风险;
总而言之,其他任何检测系统就是漏检率高(技术没跟上),价格贵及安全性风险大。
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这种方法,发现复旦大学毛颖团队超过20篇文章以上出现文章内及文章间图片重复使用。另外,诚信科研通过相同的方法,发现复旦大学周俭及同济大学周彩存出现大量文章内及文章间图片重复使用,后续会进一步披露。
[4]诚信科研通过天眼系统预警,发现2021年3月15日复旦大学彭勃及毛颖团队合作在Neuron 在线发表题为“NeuroD1 induces microglial apoptosis and cannot induce microglia-to-neuron cross-lineage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简称MY100),文章内存在3对图片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篇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对所有图片(非蛋白印迹)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3对图片重复使用:图1B-12与S5B-4,S2B-2与S2B-8,S3B-6及S3B-7出现图片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背后更多的原始数据,尤其是重复实验组),与杂志社联系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撤回文章。[2/3]诚信科研通过天眼系统预警,发现2017年3月15日复旦大学李聪及毛颖团队合作在Advanced Materials 在线发表题为“Guiding Brain-Tumor Surgery via Blood-Brain-Barrier-Permeable Gold Nanoprobes with Acid-Triggered MRI/SERRS Signals”的研究论文(简称MY52),2017年6月14日复旦大学毛颖及李聪团队合作在Nanoscale 在线发表题为“An EGFRvIII targeted dual-modal gold nanoprobe for imaging-guided brain tumor surgery”的研究论文(简称MY55),文章间存在1对图片交叉重复使用。
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2篇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对所有图片(非蛋白印迹)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这2篇文章间存在1对图片交叉重复:MY55-6a-1(24 h PI of AuP-FAL (0.3 nmol/kg))来自MY52-5d-1(24 h PI of Au–AZ/Au–AK)的放大版本,但是代表明显不一样的实验结果。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背后更多的原始数据,尤其是重复实验组),与杂志社联系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撤回文章。[1]诚信科研通过天眼系统预警,发现2025年2月11日,复旦大学毛颖、上海科技大学刘海坤及吴永和共同通讯在Cell Stem Cell(IF=19.8)在线发表题为“Individualized patient tumor organoids faithfully preserve human brain tumor ecosystems and predict patient response to therapy”的研究论文,文章内存在图片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对所有图片(非蛋白印迹)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文章内7对图片重复:图2A-3、S2A-2及S2A-3出现部分重叠,来自同一张显微切片,但代表的是明显不同的实验结果;图2A-7及S2B-3出现出现部分重叠,但代表的是明显不同的实验结果。图5A-1,5A-3及5A-4图片高度相似(一样的图片),代表的是明显不同的实验结果。S2K-11及S3F-7是一样的图片,作者核查一下是否代表一样的实验结果。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背后更多的原始数据,尤其是重复实验组),与杂志社联系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诚信科研编辑部也希望学者能用上靠谱的检测系统(比如iFigures),在未来2年内,将图片重复率降低90%,同时降低由于图片重复使用而导致的撤稿。
欢迎各位老师扫描下方的任何一个微信二维码,咨询客服了解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