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刘莉国家优青团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论文数据与图像问题遭热议!

Figure 查重Figure查重2025-04-11 07:13:59上海

Part.1

论文简介


标题:
Facile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ly Porous rGO/MnZn Ferrite Composites for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发表日期:
2020 年 5 月 11 日

作者与单位:
马涛(Tao Ma)、刘莉(Li Liu,通讯作者)——东北大学
崔瑜(Yu Cui)——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发表期刊:
Synthetic Metals



Part.2

图像重复问题



#1 图 2.(a) 相同的XRD图谱




作者回应: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论文中问题的指出。收到您的反馈后,我们第一时间对两组 XRD 原始数据进行了核查,并逐点比对了 1000 多个数据点。核对结果显示,虽然两组数据整体相似,但仍存在大量不相同的数据点,如图中所示。基于此,我们可以确认这两组 XRD 数据确实来自不同的测试。

造成结果高度相似的原因,可能与 rGO 含量较低有关,在不同含量比条件下,XRD 测得的数据差异相对较小。我们也计划在后续工作中尽快重复实验,以进一步验证该结果。再次感谢您的提问,这对我们进一步规范实验流程和提升科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读者进一步质疑:
感谢您提供 1:10 和 1:6 配比的 XRD 图谱数据。针对图 2a,我有以下几点意见:

首先,图 2 上半部分仅展示了约占整体图谱 2% 的数据点(以 2θ 步距为 0.02°,约为 3250 个数据点中的 74 个),且这些点的强度值均接近 0,基本属于背景噪声。这类区域的信息量较低,难以有效支撑图谱分析。相比之下,如果选择包含明显布拉格峰(例如 MZF 的 (422) 峰)区域的大段数据(如 2θ 约为 1° 或 2° 附近)进行比对,所提供的信息将更为有意义。

其次,您在前述评论中提到:“这可能是由于 rGO 含量较低,不同比例下测得的 XRD 图谱差异仍然相对较小。”然而,1:10 与 1:6 的质量配比已存在显著差异,理论上应展现出可见的图谱差异。例如,比较 1:6 与 1:2 的图谱时,用肉眼就能识别出不同特征。

第三,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样品中是否真正含有 rGO 值得进一步核实。在文章第 3.1 节中,您提到:“所有 rGO/MZF 样品在 2θ = 11°(GO)和 26°(石墨)处均未观察到特征峰,表明 GO 已被有效还原为 rGO,且 MZF 微粒嵌入其中以避免堆叠。”您所言不假,确实没有观察到 GO 和石墨的特征峰。但问题在于,如果 rGO 存在,其典型的 (002) 峰应出现在 2θ ≈ 25°,而这一特征峰也未在图谱中出现。因此,即便存在 rGO,其含量很可能远低于 1:10 w/w,尤其在 1:2 样品中更显可疑。



#3 另一个关于图 6a 的评论:
该图据称展示了 “rGO/MZF(1:10)与 rGO/MZF(1:6)复合材料的 Cole–Cole 半圆图(ε'' 对 ε')”,但从图像来看,我未能识别出任何典型的半圆形状,图像更像是随机的线条,难以判定其为 Cole–Cole 图。








参考链接: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2AE2FEE552A355C343CB9C4C0C6820#4


联系我们:

如果您需要使用Figure查重服务,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了解更多详情。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确保您的科研工作更加高效、可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