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研界掀起一场风波,一组数量超 400 篇的论文被疑出自 “论文工厂”。这一发现源于网友 Hoya camphorifolia 对一篇发表于《Oncology Research》杂志论文的评论。
该论文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撰写,于 2018 年 3 月发表,研究称普鲁卡因可通过调节 RhoA 使 ERK/MAPK/FAK 通路失活,进而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但 Hoya camphorifolia 指出,这篇论文属于一组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论文集合。
据了解,这些论文的相似点包括:Western blot 条带形似蝌蚪,背景图案相同,标题结构、论文布局、柱状图设计相似,部分论文的流式细胞仪面板也极为相似。而这些论文的作者来自不同部门和机构,几乎没有重复。相关信息显示,最早的问题论文可追溯至 2016 年,大部分集中在 2018 - 2020 年发表,涉及《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等多个期刊。其中,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的作者涉及的问题论文较多。
此前,Jana Christopher 在 2018 年《FEBS Letters》发表的论文中,就描述过类似 “论文工厂” 产出的论文特征;2020 年,Jennifer A Byrne 和 Jana Christopher 再次在《FEBS Letters》发文探讨如何识别 “论文工厂” 的稿件和出版物。
针对这一情况,相关期刊也有所行动。如上述提及的论文在 2021 年进行了勘误,称原论文中部分 Western blot 图像存在错误,已用重复实验的图像重新整理,但未在网页上明确显示修改内容。此次 “论文工厂” 事件引发了科研界对论文审核机制的反思,如何加强论文审核、杜绝此类造假现象,成为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亟待解决的问题。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6BA82497D03D7277E48E913EDC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