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3 日讯,2005 年,乌得勒支大学理学院成立。同年,该校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成功为材料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 晶体在杂质周围形成时是变强还是变弱,提供了实验证据。此前模拟预测受污染晶体会更强,而乌得勒支大学的实验却得出相反结果。
这一重大突破,部分源于大一学生一次失败的实验作业。论文共同作者、当时的化学副教授威廉?凯格尔回忆,当年学校新生人数大幅下降,从通常的约一百人降至仅三十人左右,这使得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并为大一学生组织了一个为期三周的密集全职研究项目。埃丝特?格罗内维尔德和汉斯?舍尔夫这两名大一新生参与其中,他们的任务是制造小胶体,可实验时他们的粒子变得过大,实验看似失败。埃丝特怀疑可能是汉斯操作过于随意,比如直接将稳定剂倒入混合物,未事先称重。
但意外的是,这些过大的胶体促成了《科学》杂志的发文。此前关于晶体形成的模拟结果并不明确,而学生们的大粒子恰好可模拟胶体晶体中的杂质。研究人员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粒子在杂质周围无法整齐排列,导致材料出现裂缝。最终,物理化学教授亨克?莱克克克尔建议将论文投稿给《科学》杂志。威廉表示,论文被接受不仅因为研究质量,运气也占了一部分,材料研究一直是重要主题,而他们的意外结果符合当下趋势且令人意外。

对埃丝特和汉斯来说,这次研究项目是一次绝佳的学习经历。
当时他们刚开始约会,三周的实验室相处成了感情的终极考验,如今他们依然在一起。2013 年,埃丝特从学术界转向工业界,但仍与导师保持联系。而威廉在论文发表一年后晋升为正教授,他认为在顶级期刊发文对职业发展帮助很大,尽管三年后将退休,但他仍想继续工作,因为与学生相处让他充满能量。乌得勒支大学的这次研究,不仅在材料领域取得突破,也留下了一段充满意外与温情的科研故事。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11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