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欢迎点击上方「Pubpeer」↑关注我们!
在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期刊发展成为热议话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吴宏伟委员指出,我国虽为科技期刊出版大国,但与《自然》《科学》这样的国际顶级期刊相比,在影响力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何时能拥有自己的顶尖科技期刊,成为众多委员关注的焦点。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刘筱敏委员,长期致力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研究。她认为,《自然》和《科学》的成功得益于汇聚全球优秀科研成果,引领科学发展潮流,进而形成强大品牌效应。与之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化方面存在短板,对国际科研成果的吸引力不足,传播渠道有限,数字出版能力也有待提升。刘筱敏委员强调,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应具备汇聚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集约化生产、集群化聚集和集团化发展。目前,我国期刊出版较为分散,单体规模较小,平均每个出版单位仅出版 1.7 种期刊,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拥有 3000 种左右期刊的规模相比,差距明显。因此,她建议中国科技期刊应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提升数字出版能力,营造知识创造、汇聚与传播的良好环境,强化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功能,推动出版机构集团化发展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同方股份董事长韩泳江委员提出,打造国际顶级期刊需遵循集团化、数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路径。他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做大做强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构建一流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化整合传播,以市场化运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对于新兴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的期刊设立与建设,应给予政策支持。此外,韩泳江委员还呼吁改革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制机制,避免过度依赖 SCI、唯影响因子等指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Pubpeer,专注科研工作者。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本号,回复2025,微信ID:BikElisabeth 或邮箱:Pubpeer@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