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2016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化细胞所杨巍维团队在Cell Research 上在线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PKM2 regulate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apoptosis by stabilizing Bcl2”的研究论文,存在1对图片(镜像)旋转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对所有图片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有1对图片(镜像)重复使用:7A-3及7A-5是镜像(逆时针旋转90°)图片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进一步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7]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2018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巍维团队在PLOS BIOLOGY 上在线发表题为“Phosphoglucomutase 1 inhibit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regulating glucose trafficking”的研究论文,存在1对图片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对所有图片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有1对图片重复使用:图6F-1与6F-4是一样的图片,但是代表明显不同的实验结果。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进一步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6]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2025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栋、杨巍维及南京医科大学梁超共同通讯在Cell Research 上在线发表题为“LKB1 inactivation promotes epigenetic remodeling-induced lineage plasticity and antiandrogen resistance in prostate cancer”的研究论文,存在1对图片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对所有图片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有1对图片重复使用:图6J-1与6J-6是一样的图片,但是代表明显不同的实验结果。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进一步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4/5]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吕志民团队(杨巍维为第一作者)于2012 年11 月2 日在MOLECULAR CELL 发表题为“EGFR-induced and PKCε monoubiquitylation-dependent NF-κB activation upregulates PKM2 expression and promotes tumorigenesis”的研究论文,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吕志民团队(杨巍维为第一作者)于2012 年11 月25 日在Nature Cell Biology 发表题为“ERK1/2-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and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PKM2 promotes the Warburg effect”的研究论文,文章间存在2对图片交叉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对所有图片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有2对图片交叉重复使用:YWW7-7A-3与YWW8-7A-3出现部分重叠,YWW7-7A-11与YWW8-7A-11出现部分重叠(代表的实验明显不同)。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进一步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3]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吕志民团队(杨巍维为第一作者)于2011 年12 月1 日在Nature 发表题为“Nuclear PKM2 regulates β-catenin transactivation upon EGFR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存在1对图片翻转重叠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对所有图片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有1对图片重复使用:图4D-4及4D-8出现部分重叠,但是明显代表不同的实验。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标注局部图片(粉红色阴影),发现这出现明显的翻转出现重叠。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逆时针90°翻转4D-8,发现这与4D-4出现明显的重叠。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进一步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撤回文章。[2]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黄恬团队(杨巍维为署名作者)于2008 年 2 月25 日在Sheng Li Xue Bao 发表题为“Expression pattern of E2F6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hypoxia-induced apoptosis”的研究论文,存在5对图片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对所有图片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有5对图片重复使用:图1A-1,2A-1及2A-6来自同一张切片,但是代表不同的实验结果,图4A-5及4A-10出现部分重叠,但是代表不同的实验结果。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进一步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撤回文章。诚信科研编辑部发现,该文章是第一作者束波的硕士学位论文。[1]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黄恬团队(杨巍维为第一作者)于2008 年 6 月18 日在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发表题为“E2F6 inhibits cobalt chloride-mimetic hypoxia-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E2F1”的研究论文,存在1对图片重复使用。
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
对所有图片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有1对图片重复使用:2A-1及2A-2出现部分重叠,但是代表明显不同的实验结果。
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进一步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诚信科研编辑部发现,该文章是第一作者杨巍维的博士学位论文组成部分。